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議論文作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議論文作文(篇1)
雛鷹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被扔下懸崖的險境才擁有了展翅飛翔的雄姿;海蚌歷經(jīng)無數(shù)海浪的打擊才蘊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為無數(shù)次風雨的吹打才展現(xiàn)蔥綠的枝葉……好的境況固然令人羨慕,但更因為這些逆境才展現(xiàn)了獨特,才筑就了品格。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澳大利亞的桉樹,本是棟梁之材,何以到了美國竟成了造成工廠倒閉的禍害?因為美國的水土太好了,桉樹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亞那些天敵的制約,它過度生長,終究也導致了它廢材的命運。
桉樹的命運引人深思,但這何嘗又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何嘗又不是滲透著這一哲理?
商朝的紂王,提起他,人們就會想到他的暴力、驕奢、淫逸。其實,在稱王前,他天資聰穎,有能力擔當君主??墒撬朔Q王的艱辛,稱王后那一呼百應,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讓他迷失了自我,讓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將他的才華掩蓋,代之以民怨暴政??杀?生活的安逸竟讓他落得最終如此的敗相與落魄。
紂王是死于安樂的典范,而歷史上生于憂患的氣概令人欽佩。這當中,也許司馬遷是最好的例證了。
他的生活雖談不上富貴安逸,但也曾安穩(wěn)可樂??墒敲\都是愛捉弄人的。他的仗義竟成了他苦難的開端。遭受了宮刑的他,沒有被打敗,卻更有了專心于《史記》的動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擾,將恥辱藏于心而著就了《史記》的光輝。
生于憂患,司馬遷做到了,史鐵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壇的思考,足以證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難,命運的逆境之后,他有了更強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個必會降臨的節(jié)日。所以他坦然面對了一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們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許多人也同澳大利亞的桉樹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國式桉樹的悲劇??嚯y是人生的營養(yǎng),歷經(jīng)暴風雨,我們才會有珍珠的璀璨,雄鷹的英姿,蒼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對一切,才有望成為國之棟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心牢記之,才有人生之絢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議論文作文(篇2)
古人的確十分聰明,說的許多話是富有哲理的。孟子的一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不僅適用于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而且對于現(xiàn)如今這樣比戰(zhàn)國時代更加殘酷百倍的社會,更顯得恰到好處?!吧薄八馈辈粌H僅是實質(zhì)意義上的生存或死亡,更是一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墮落或者是失敗。
“憂患”不單單是威脅,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一種現(xiàn)狀。有了對手才能更加強烈地去激發(fā)你的潛能,提升你的能力,這是沒有極限,抑或是一種不斷成長的姿態(tài)。反之,如若沒有那樣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強勁的對手,一味地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一時不會走到死亡的那種地步,也會在當今社會的底層中不斷掙扎,直至疲倦,最終淪為社會的垃圾。
“安樂”或許更加容易理解。它泛指良好的環(huán)境,但更深層次的卻是內(nèi)心深處的不思進取。美國作家海明威曾在《老人與海》中說過:“那些打不敗你的必定會使你更強大。"試想,如果一個從小出生在優(yōu)越環(huán)境中的人,思想安逸,未曾體驗社會底層的艱辛與不易,社會上層的冷血與殘酷。那么,向長遠處設想一下,如若有意外提前而至,那他又能用多長時間才能認清這個社會呢?估計不會太短??杉偃缢芴嵩邕m應,體驗這個社會的復雜性,能有著一種對社會的敬畏心的話,結(jié)果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往遠了說,“憂患”與“安樂”是個人乃至國家層面的兩項重要的思想代表;可往小了說,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了。在我們班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初一分班時,聽老師說前45名才是按小升初的成績排的。有人分班排名在班上前十名,可是一旦經(jīng)過幾次考試的歷練,成績竟然落到了二、三十名的地步。這便是經(jīng)過了一個沒有任何“憂患",幾乎盡是享受“安樂”暑假的結(jié)果,從而使得這些人喪失了競爭的心理,為他們敲響了一次極其沉重的警鐘。再比如班上的一位同學,在初一時名不見經(jīng)傳,甚至是不起眼的??傻搅顺醵?,他便像變了個人似的,學習成績幾乎可以說是飛速提升。于是在這次期中考試中,他大放異彩,從原先的二十多名一下子飛躍到了班級十四名,年級第九十的成績,這便是“憂患″的魅力。它能使你崩潰,也能使你成功;而“安樂”呢?也只是讓你享受到短暫的快樂罷了。
任何一個人沒有經(jīng)歷過“憂患”,就無法抵達更加高遠的境界。如果是正處于“安樂”中的你,那么你便可走出“舒適區(qū)”,挑戰(zhàn)不可能,立下高遠的目標,去腳踏實地,頑強向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議論文作文(篇3)
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實也確實如此,人必定經(jīng)受種種磨難才能成功。
憂患常常磨煉性格,使其變得堅韌起來,會有一種巨大的力量隱藏著,等待爆發(fā)。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對吳國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卻時刻牢記大仇,整日睡在柴草之上,在屋內(nèi)掛苦膽。受盡了屈辱與磨難。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zhuǎn)弱為強,起兵伐吳取得勝利,逼得吳王自殺而死,勾踐成為一代霸主,這是亡國之辱使他發(fā)奮,催他奮起的結(jié)果。
憂患常常磨礪心智,使其變得自強不息,使其靈魂更加高尚,使其勇敢向前,變得堅強。海倫凱勒是19世紀美國的盲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而卻是她一生的痛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她十九個月時因猩紅熱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對于她悲慘的命運她并沒有放棄,而是倍加努力,使她在憂患之中得以生存。海倫凱勒享年88年,雖87年生活在無聲無光的世界中,可她卻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再塑生命》等。這是命運的磨難使她努力的結(jié)果。
只有在憂患面前昂首挺胸,勇敢面對,才能成才,反之,則只會失敗。如果海倫凱勒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那何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果勾踐在吳國的強悍之下茍活于世,哪來的打敗吳國的雄心壯志。
可見,憂患促使人成功,可在憂患面前不放棄更為重要。因此,讓我們乘著憂患的小船,用奮進做槳,用盡全力,駛向成功的彼岸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議論文作文(篇4)
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當舒適的環(huán)境麻痹了青蛙的警惕,在危險來臨時,再逃離險境已來不及了。這告訴我們需時刻保持憂患的意識。
時刻保持一顆憂患的心,不讓自己身陷危機而不知。古時,齊國君主想收服楚國,齊國的謀士管子就讓齊桓公花大價錢去購買楚國的鹿,楚王聽聞了,喜出望外,絲毫沒有警惕之心,結(jié)果,齊國花了幾年,不費一兵一卒就把楚國收服了。為什么呢,是因為楚王在面對這個天上掉下的餡餅時,沒有憂患意識,當他反應過來時,已為時已晚。所以,保持一顆憂患的心。
時刻有著憂患的意識,可使自己在這種意識中不斷進步。在學校,需要有憂患意識,才能不斷激勵自己,獲得下一次考試的進步。就例如孫楊,這位家喻戶曉的游泳冠軍,如果沒有憂患意識,而是沾沾自喜,不努力訓練,他就不會再一次次超越自我;中國,如果在清朝時期,君主有著憂患意識,就不會一再衰落,而落得被挨打的下場。
時刻保持憂患的意識,不讓自己在安逸的環(huán)境逐漸消亡。曾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曾有一些漁民出海打魚,但是當他們回到陸地,魚就已經(jīng)死,賣不了好價錢,唯有一個老漁夫,打回來的魚都是活蹦亂跳的,這讓眾人都不免疑惑:“為什么我們的魚回到陸地后就死了,而你的魚卻都還活著?”老漁夫笑了笑,打開了裝魚的箱子,發(fā)現(xiàn)了這里面除了老漁夫打的沙丁魚,還有幾只鲇魚。老漁夫說:“鲇魚是沙丁魚的天敵,沙丁魚時時刻刻都在躲避天敵,自然會比較有活力。”正是因為有天敵的存在,沙丁魚一直保持著警惕,沒有在舒適安逸的空間死去。
就像現(xiàn)在實行的企業(yè)兼并和企業(yè)破產(chǎn)制度,這樣的制度,有利于強化企業(yè)的風險意識,在這種憂患的意識下,不斷提升自己。而如果沒了憂患的意識,只享受著安逸,就像那被溫水麻痹的青蛙,就像那被餡餅砸的忘乎所以的楚王,就像一百多年前被挨打的中國。
所以,保持一顆憂患的心,不要到了最后才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那時,再后悔,已晚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議論文作文(篇5)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任何表象上的輕松自如,背后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坎坷,才得以創(chuàng)造奇跡;而沉迷于享樂者,必將墜入深淵。
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背聊缬诨孟耄倜篮玫默F(xiàn)在也終會消亡??茖W家們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放在滾燙的熱水中,青蛙由于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憑命掙扎,最終一躍而出??茖W家又將青蛙放進涼水中,并開始將水加熱。一開始,青蛙似乎回到了它如魚得水的環(huán)境,在水中愜意地游著泳。水溫漸漸升高,而青蛙一無所知。最終當它反應過來水已經(jīng)煮沸時,它已經(jīng)再也沒有力氣跳出水面了。
青蛙在沸水中感受到了外界影響的痛苦,生存的信念支持著它,讓它得以絕境逃生。然而當它進入到冷水中時,由于感覺不到任何威脅,只是在它熟悉的環(huán)境中休息,它降低了警惕,最終在迷茫中死去。溫水煮青蛙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管逆境使我們痛苦,讓我們絕望,它卻能讓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讓我們化痛苦為力量,走向成功。而如果一切都一帆風順,沒有體會到任何事情的殘酷之處,只是沉迷于美好生活所營造的幻境之中,我們必將毀滅自己。
盡管逆境使人痛苦,但我們不能向它低頭。正如撒貝寧所說:“把每一個轉(zhuǎn)彎變成人生中的一道風景和值得珍藏的財富。”
張海迪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因此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她五歲時就因患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幾次瀕臨死亡邊緣,身體病弱,倍受折磨。然而,她沒有在疾病的痛苦中屈服,而是在后來的20多年里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文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并自學了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1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拖著一個殘疾的軀體,用自己的堅強毅力,完成了如此偉大的貢獻,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又有什么可比性呢?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而在此期間的磨礪,會變成一種財富,一種動力,推動我們行穩(wěn)致遠,鑄就更輝煌的事業(yè)。所以泰戈爾也有言:只有經(jīng)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創(chuàng)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如果沉醉,必然死于安樂;如果堅持,不屈逆境,生于憂患,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成功?青年,青年!無論我們受多大的痛苦,處于多么危險的絕境,我們都要咬著牙關挺住,因為我們在逆境中的每一寸努力的光陰,都是為將來的成功所奠下的堅實的基礎!
生于憂患,逆境成才,我們應常存憂患之心,進而上下漫漫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