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
吳惠芳:我作為一名黨員,而且還是永聯村的黨委書記,我的使命責任就是帶著農民兄弟實現共同富裕。在10.5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我所在的村,包括我們的鄉(xiāng)村企業(yè),現在發(fā)展演變成為了一個小鎮(zhèn),而且它還走在了全國農村發(fā)展的前列。
能夠帶動永聯村在新時代如火如荼地發(fā)展,得益于吳惠芳25年軍旅生涯的培養(yǎng)和積淀。1980年,20歲的吳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學院學習軍事指揮,由于表現突出,入學第二年就入了黨。軍校畢業(yè)后,吳惠芳隨部隊參加邊境作戰(zhàn),經歷了血與火的歷練,一步步成長為部隊優(yōu)秀指揮員。1998年,時任團政委的吳惠芳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隨后,又參與組建全軍第一支兩棲機械化步兵團,工作成績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年僅42歲就擔任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轉業(yè)時,原本可以進省城杭州安置,但父親吳棟材兩次來找他,動員他回家鄉(xiāng)農村帶領鄉(xiāng)親們謀發(fā)展。
吳惠芳:第一次聽父親講這個事情的時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議。1980年,我復讀參加高考,就是想要離開農村、走出農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還要再回到農村呢?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2
農民不會因為物質富裕了,腦袋也會自然富裕。吳惠芳在帶領永聯人致富的同時,一直緊抓村民素質提升,既補"智"又補"志"。
一是抓教育。"永聯的未來在孩子"。2012年,在他的主導下,永聯村投資了1億元,建設了設施一流的永聯小學。2015年,他利用代表的身份,提交了《關于均衡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議案》,引起了蘇州市高度重視,為永聯小學帶來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2015年,吳惠芳引入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在荷風藝術基金會的指導下,永聯小學成立了荷風管弦樂團,讓永聯孩子在家門口就享受高雅藝術的熏陶。
二是抓文明。吳惠芳把永聯的文明建設分三個層次:傳統農民、變職業(yè)農民,職業(yè)農民變文明市民,文明市民變合格公民。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在社區(qū)生活中發(fā)聲、參與民主自治。為此,2015年,他在村里成立社會文明建設聯合會,從公廁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一件件具體事情抓起,培養(yǎng)村民的公民意識。如今,永聯村已經連續(xù)五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三是抓公益。2012年,吳惠芳在永聯小鎮(zhèn)上主導建設了愛心互助街,設置學習互助、生活互助、娛樂互助、健康互助等4大功能區(qū),愛心街的LOGO是兩個交叉的愛心,是吳惠芳親手設計繪制的,寓意是讓永聯人在共建中才能共享,不能讓人在不勞而獲中喪失勤勞致富、艱苦奮斗的意志和能力。2010年,吳惠芳就申請成立了永聯為民基金會,每次外出講課費,他都捐在基金會,累計30余萬元?;饡馁Y金用于村里困難對象幫扶,但條件是每年在基金會里捐款過。
吳惠芳從部隊師職軍官轉身為蘇南小村莊普通"村官",目標就是致力于將永聯村打造成為中國新農村社會治理的樣板,成為中國鄉(xiāng)村小鎮(zhèn)率先走向世界的標桿。轉業(yè)13年,他繼續(xù)前進,發(fā)揮聽黨指揮、服務人民、善打硬仗的優(yōu)良作風,帶領永聯村乘風破浪、逐夢小康。以生動的實踐書寫了轉業(yè)軍人在平凡崗位再立新功精彩篇章,折射出一名軍人、一名黨員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為黨的事業(yè)無私奉獻的寶貴品質。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3
隨著全村基礎設施問題的解決、村企關系的梳理、以及城鎮(zhèn)化的公共管理服務的到位,尤其是農民實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統一流轉,由村經濟合作社規(guī)?;洜I管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再也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吳惠芳在思考新的問題:一是除了土地流轉費,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如何增收?二是現代化農業(yè)投入大見效慢,如何才能提高附加值?
一直以來,永聯村集體經濟是"一鋼獨大",符合條件的村民能進廠工作,很多年紀大了又沒有什么技能的村民進不了廠,家庭往往更困難。
2009年,吳惠芳提出來要在永聯村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但一窮二白怎么發(fā)展旅游?吳惠芳組織學過旅游、農學、規(guī)劃的三個大學生員工研究策劃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半年之后,江南農耕文化園開門營業(yè)。為了提升人氣,他又在永聯小鎮(zhèn)上打造了一條江鮮美食街,舉辦江鮮美食節(jié)。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永聯旅游已經快速發(fā)展,"吃江鮮,到永聯"成為周邊城市的共識,并且?guī)恿?00多村民就業(yè),2017年游客人次達100萬,銷售收入1億多元,永聯小鎮(zhèn)門面也隨著人氣的提升,年租金收入達1200多萬元。
發(fā)展旅游產業(yè)嘗到了甜頭,吳惠芳決定用旅游帶動農業(yè):構建一個全產業(yè)鏈--一二三產融合發(fā)展。他將永聯村8000畝的耕地建成了4000畝的苗木基地、3000畝的糧食基地、400畝的果蔬基地、100畝的特種水產基地,實現了種植養(yǎng)殖基地化;投資建設腌臘制品廠、谷物加工作坊及傳統釀酒、榨油等作坊,實現了加工制作工業(yè)化;主打長江鮮、農家菜品牌,實現了餐飲美食特色化;成立永聯天天配送公司,構建銷售、物流體系,實現產品可追溯,2017年天天鮮在新三板掛牌,實現了銷售配送標準化;整合永聯區(qū)域景點及江蘇張家港市東部區(qū)域的農業(yè)旅游資源,打造長三角市民喜愛的鄉(xiāng)村旅游產品,實現了旅游觀光產品化。
2014年,永聯小鎮(zhèn)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qū),2017年,永聯小鎮(zhèn)被江蘇省確立為首批13家田園風情小鎮(zhèn)之一。2018年,永聯村全域旅游發(fā)展經驗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先后報道。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4
1960年吳惠芳出生于蘇州張家港永聯村。他的父親吳棟材是一名曾經“扛過槍、跨過江、負過傷”的老兵。1980年,在父親的影響和支持下,吳惠芳高中畢業(yè)即報考了南京炮兵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杭州部隊,成為基層炮營的排長。至今,他對于如何定坐標、瞄靶位,仍有一套心得。1984年他參加了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經受血與火的考驗。1998年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搶險,經歷風雨洗禮。后又在團、師的軍事、政工崗位任職。2002年,42歲的吳惠芳升任南京軍區(qū)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正當他干得順風順水之時,一場人生重大抉擇擺在了45歲的吳惠芳面前——老父親力勸他轉業(yè)回鄉(xiāng)。
在吳惠芳的心目中,母親雖然是一名普通的鄉(xiāng)村婦女,卻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母親的為人處世和內心的那份仁愛,對父親和幾個子女影響極大,以至在回到永聯村以后,吳惠芳與人談起母親時,還會眼泛淚光。
面對古稀之年的父母,吳惠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25年的軍旅生涯,老山戰(zhàn)場、九八抗洪......父母經歷了多少的提心吊膽、日思夜想?是否虧欠兩位老人太多?在經過一番思想斗爭與深思熟慮后,吳惠芳終于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關鍵抉擇:舍棄大城市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從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崗位自主擇業(yè)回到家鄉(xiāng)永聯村,投身新農村建設。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5
吳惠芳的父親吳棟材是永聯村的老書記。1978年,這位曾經參加過戰(zhàn)爭的三等甲級傷殘軍人回到永聯村,在此后的歲月里,他帶領村民們建起了后來成為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之一的永鋼集團,完成了窮村變富村的華麗轉變。后來,永聯村發(fā)展規(guī)模越來越大,急需高素質管理人才,老吳書記在四處招賢納才的同時,也將目標鎖定了自己的兒子吳惠芳。
吳惠芳:我父親1978年在村里擔任書記,1984年村里自籌資金30萬元辦起了鋼廠,幾十年來,他把村莊建設和企業(yè)發(fā)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
面對年近古稀的父親和那雙期待的目光,吳惠芳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最終答應了父親。2005年秋天,吳惠芳自主擇業(yè)回到永聯村,經組織推薦、上級考察和黨委任命,擔任了村黨委副書記,同時被永鋼集團董事局任命為集團副總經理。
吳惠芳:作為一個兒子,面對一個近70歲的老人,我到永聯村工作是盡忠與盡孝的統一。既是對父親負責,更是對老百姓負責,也是對黨忠誠的體現。我們在部隊的時候,帶兵備戰(zhàn),保家衛(wèi)國,踐行宗旨,但是發(fā)展企業(yè)壯大集體經濟,帶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6
全國“兩優(yōu)一先”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為受表彰的個人和集體代表頒獎。云南省共有19名同志和17個基層黨組織被表彰,其中大理州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李桂科同志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
他用40年堅守,詮釋醫(yī)者仁心。他以麻風村為家,和麻風病患者“親密接觸”,和同事們將山石屏和洋芋山兩個麻風村的245名麻風病人全部治愈,徹底“清零”,讓洱源縣的麻風患病率由27.3/萬降至0.067/萬。他是全國麻風防治先進工作者,是首屆中國麻風防治突出貢獻獎、第四屆馬海德獎獲得者。
他用40年陪伴,書寫大愛之心。他與麻風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攙扶著他們的生老病死。他組織志愿者、社團組織“走進來”,帶著康復人員“走出去”,讓麻風村和外界互聯互通、融為一體。他在麻風村辦學校,讓山石屏村走出了6名大學生、1名研究生,為麻風村托起了未來,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他用40年耕耘,踐行入黨初心。他帶領康復者修路架橋、通水通電、發(fā)展種養(yǎng)業(yè),建新房搬新居,走上致富路。他用33年的辛勤耕耘徹底摘掉了“麻風村”的帽子,在山石屏村成立黨支部。退休后,他繼續(xù)留在山石屏村和村民一起建設全面小康新生活,建起了全國首個麻風歷史博物館,讓山石屏村的人們牢記歷史、心懷感恩,聽黨話跟黨走。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7
省衛(wèi)生系統黨委組織在云南省傳染病醫(yī)院召開了“全國醫(yī)德楷模李桂科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第九次會議,各單位基層黨支部紛紛派出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的學習。我作為質量系統支部的代表,通過聽講學習,在內心受到感動和鼓舞的同時,也感到很受教育。李桂科同志在山村行醫(yī)35年,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不平凡的人生。
報告會通過李桂科同志本人、妻子楊芬、山石屏村村長、被李桂科同志救助過的孩子以及電視臺記者等人從不同的角度敘述李桂科同志一生無數感人的先進事跡。李桂科具有奉獻社會、服務群眾的責任心和愛心,35年如一日,傾盡心力為麻風病患者做治療、康復,是麻風康復者心中的“好醫(yī)生”;他在麻風院辦起了學校,培養(yǎng)出大學生,是孩子們心中的“好老師”;他帶麻風康復者們到城市旅游,為康復者們準備棺木,逝者按農村風俗安葬,每年組織清明節(jié)集體上墳,為老人過生日,是康復者心中的“孝子”;他帶領康復者們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雞,栽果樹,把麻風村辦成生態(tài)旅游度假村,是村民們心中的“好家長”“好干部”……
“我只是用35年時間呆在一個崗位上,用35年時間做了一項工作?!崩罟鹂仆居煤唵螛銓嵉囊痪湓捀爬怂麑?0余年行醫(yī)路不離不棄的守候,表達了他對黨的赤膽忠心,也道出了他為人民鞠躬盡瘁的滿腔熱忱。1981年4月,身為洱源縣皮膚病防治技術骨干的李桂科來到了位于縣城60多公里外的山石屏療養(yǎng)院工作,負責對療養(yǎng)院里的180名麻風病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洱源縣山石屏療養(yǎng)院成立于1953年,是專門對麻風病患者進行隔離式集中治療的醫(yī)療機構,療養(yǎng)院建在洱源縣煉鐵鄉(xiāng)黑潓江畔的山坳里,這里山高谷深、江寬水急,幾乎與世隔絕。35年來,李桂科堅守在這里,以療養(yǎng)院為家,視病人為親人,精心為病人治療、真心為病人服務,與山石屏療養(yǎng)院結下了難舍的情懷,并于1990年將麻風院所有的病人全部治愈。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8
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進事跡,感到很有意義,通過聽講學習,內心很受感動、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過不斷的學習,認識到關鍵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時刻裝著病患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學習李桂科精神,關鍵是要學習好以下幾點:
一是學習他30余年行醫(yī)路不離不棄地守候,對黨的忠誠,為人民鞠躬盡瘁和熱愛本職的思想。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縣防疫站(現疾控中心)工作,3個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療養(yǎng)院。那時的山石屏療養(yǎng)院共有來自大理、劍川、麗江、蘭坪、洱源等地的麻風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負責這些病患的治療工作。由于醫(yī)療條件差、設備落后和認識上的誤區(qū),人們談“麻”色變,只要看見麻風病患者就躲得遠遠的。剛剛接觸治療麻風病工作時,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當他一次次看到麻風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時,與生俱來的善良和愛心又讓他無法撒手。就這樣,李桂科拋開了所有顧慮,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麻風病患者治療和康復工作。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膚會出現潰爛,常人避而遠之。康復者楊曉元回憶,1981年6月,療養(yǎng)院里有一位名叫蘇曉標的麻風病患者病情較為嚴重,身體上多處出現潰爛。
1可患者十分固執(zhí),他不相信李醫(yī)生可以治好麻風病,不僅拒絕接受治療,發(fā)的藥也總是悄悄地扔掉。為了患者早日康復,李桂科反復做蘇曉標的思想工作,耐心給他講解病情病理、藥品的藥理。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蘇曉標與大家一樣,病情好轉,他逢人便說:“李醫(yī)生真是神醫(yī),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療養(yǎng)院醫(yī)生的不懈努力下,經過3年多的時間,山石屏療養(yǎng)院的麻風病患者絕大多數逐漸康復?;颊呖祻秃螅€得按時吃藥,定期接受檢查,就這樣,李桂科選擇留了下來,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yōu)秀品質,把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為麻風病患者康復做出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貢獻。
二是學習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李桂科同志1980年派到山石屏療養(yǎng)院工作。當年的療養(yǎng)院共有麻風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負責這些病患的治療工作。而80年代初,還是一個談“麻”色變的年代,一般人看見麻風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遠遠的。作為一線醫(yī)療工作者的李桂科,自然引起了父母的擔憂,二老想盡辦法、百般阻撓,非讓他離開療養(yǎng)院不可。“百善孝為先”,面對父母的苦苦勸說,年輕的李桂科有些動搖。然而,麻風病患者潰爛的傷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們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讓他最終選擇
2留下,從此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行醫(yī)路。1981年6月,李桂科行醫(yī)以來的第一個夏天,因為天氣炎熱的關系,較為嚴重的麻風病患者皮膚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潰爛,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會被難聞的氣味熏得捂著鼻子逃開。
作為一名剛入行的年輕醫(yī)生,李桂科迎難而上,沒有退縮。就在他悉心為病人診斷治療的時候,“釘子戶”卻出現了——一個名叫蘇曉標的患者,身體上已出現多處潰爛,卻始終拒絕治療,還蠱惑病友說麻風病是不治之癥,讓大家不要相信醫(yī)學、不要相信李桂科。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釘子戶”,在兩年后卻變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李醫(yī)生真是神醫(yī),我服了!”蘇曉標逢人便夸個不?!獌赡陙?,李桂科從未放棄對他的治療,還花盡心思,不厭其煩地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講解病情病理、藥品藥理,讓他的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療。
和“釘子戶”蘇曉標一樣,經過兩三年的治療,山石屏療養(yǎng)院的麻風病患者絕大多數得到有效治療,逐漸康復了。然而康復后的患者仍需要按時吃藥,定期接受檢查,放不下他們的李桂科,選擇了留守,一年又一年,就這樣一守就是30幾年!
李桂科同志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懼,甘于吃苦、甘于奉獻的工作作風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9
作為同去的8個工作人員中唯一的共產黨員,李桂科主動把外出進修的機會讓給同事,毅然留下來照顧麻風病患者。“我來,就是要治好你們的病,不把你們治好,我是不會走的?!泵鎸σ浑p雙渴望的眼睛,李桂科真情流露。僅有高中文化的他,從自學文化知識開始,啃下了一本又一本醫(yī)學專著,記下了五六十本學習筆記。1982年底,他與畢業(yè)于大理衛(wèi)校的縣醫(yī)院護士楊芬喜結連理。每次回到縣城,妻子便成了他學習打針、傷口縫合的專職老師。李桂科還請來州上的專業(yè)醫(yī)生現場教學,為麻風病患者做潰瘍清創(chuàng)手術。
1983年底,李桂科被調任洱源縣衛(wèi)生防疫站皮防股股長,負責全縣的麻風病防治工作,同時兼顧山石屏村和三營鎮(zhèn)永勝村委會洋芋山麻風村患者的治療工作。就在那個階段,他時常用自行車帶上消毒包,到麻風病患者家中做潰瘍清創(chuàng)手術。“麻風病患者神經受損后感覺不到疼痛,沒有保護意識,足底潰瘍腐爛也不自知。我?guī)退麄儼迅飧畹?,一個星期就能長好?!崩罟鹂瀑N心地告訴每一位患者,穿鞋子之前一定要先摸摸里面有沒有石頭,襪子一定要穿,鞋子也不能夾腳,要保護好自己的腳,不能受傷。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0
李桂科,一位偉大的醫(yī)生
一直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以前對這句話的認識很抽象,不知道為什么價值要通過貢獻來體現。2014年11月25日~26日,我們到大理州洱源縣麻瘋村體驗學習后,我開始理解這句話了,李桂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把自己的畢生精力貢獻給麻風病人、貢獻給中國的麻風病防治工作、貢獻給全人類的健康。從李桂科醫(yī)生身上我看到了自我實現,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位偉大的醫(yī)務工作者。
新浪網一則報道對李桂科這樣描述,“李桂科是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80年12月,李桂科踏上了從醫(yī)之路,毅然奔赴與世隔絕的山石屏療養(yǎng)院,開始長達33年的堅守。他刻苦鉆研、悉心治療,使426名麻風病患者痊愈,100多人走出’麻風村’。他帶領康復人員修路架橋、接水通電,種植經濟林果、發(fā)展種植養(yǎng)殖業(yè),使村民擺脫了窮困的生活。他無微不至地照顧孤寡老人,想盡辦法解決療養(yǎng)院學齡兒童和青壯年的就學就業(yè)問題,他積極向國內外各種慈善公益組織尋求幫助,帶領療養(yǎng)院的康復者到外地觀光,增長見識,樹立信心,搭建了麻風病康復者了解外界、融入社會的新平臺。”在麻瘋村學習的兩天,使我感動的不僅僅是李桂科醫(yī)生的這些實實在在工作成績,還有他可貴的精神:對生命的尊重,對病人的關心、愛護,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充滿希望。在深山大林里,在與世隔絕的麻瘋村,李桂科給我們講起過去艱苦的歲月,他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更多的是講他與麻風病患者共同奮斗的經歷,從未對自己的困難抱怨過。對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我們,各種條件都很便利,年輕人更不能有抱怨,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向李桂科醫(yī)生學習,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自己的事業(yè),踏實工作,敬業(yè)奉獻,對未來充滿希望。不管是否能夠做到自我實現,首先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1
榜樣其實是自己學習的目標,有了榜樣,便會努力向榜樣看齊。我的榜樣是我們班的劉俊熙。
他有一顆同理心,并且很會安慰人。每當朋友們吵架時,他總會用強有力的雙手撥開吵架雙方,然后給兩人做“心理工作”。他當著別人的面做開導是非常嚴肅的,讓人很信服。但私底下又會很貼心的安慰你。
除了有同理心,他處事很積極樂觀。有一次我們打球賽,對方比分超前,隊友又不給力,于是我一直在抱怨。他生氣的告訴我:別管別人,你自己打好球就行,如果你不停的抱怨,只會讓整個團隊更加消極,比賽失利。除此之外不會有什么。生活不正是這樣的嗎?遇到挫折,一味的抱怨,根本就解決不了事情。
細節(jié)決定成敗,那么他一定是一個成功人士。他在家里,有時間的話,幫忙整理。做任何事都很愛衛(wèi)生。到我家來玩,那可是非常有禮貌,十分注意細節(jié)??吹斤埐俗龊昧?,沒人喊他,他自己端上桌子了。不僅端菜,還陪我妹妹搭積木,看電視。他的一切舉動深深影響了我。并且成為了我優(yōu)秀的榜樣。榜樣就在我們身旁,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點。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和一顆愿意感受的心。用他人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那我們就會越來越優(yōu)秀。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2
個子不高,只有1米43,在同學里是個矮個。身材瘦瘦的,看上去是個十足的小不點;白白凈凈的臉上,一雙黑黑亮亮的眼睛,看上去炯炯有神;小巧玲瓏的翹鼻子,特別愛笑紅潤的嘴唇,一笑就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一頭烏黑蓬松的短發(fā),看上去神采飛揚,她還是我的好朋友呢!
不要看她長得像個男孩,其實她做起事來可細心啦!做出來的手工制品也可以用美妙絕倫一詞。
有一次,我看見他坐在教室的位子上,手里拿著一根繩子,神情專注的在世做著什么東西,于是我跑過去看著他做,只見她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張開撐著繩子,接著用右手食指捏著一根細細的黑色身子的一頭,從虎口穿了過去,然后捏著繩子的另一頭穿呀!穿呀!連我待在他邊上都沒有發(fā)覺,看他的動作像個熟練的技工,一穿就劃出一道弧線,最后繞了幾圈,用小指用力一拉。哇!一件藝術品嶄新“出爐”啦!哇!編得多整齊呀!黑色的長方形一個一個花型挨得都那么緊湊。編得像細麻花一樣。
我在一旁看著贊嘆不已:“你編得太好了,我真佩服你,你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向你學習!”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3
我的榜樣是一位“假小子”。她的名字叫做:林依婷。她是我們班的班長,非常的盡職。其中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
那是五年級上冊正在上科學課的時候,我跟志峰覺得很無聊,志峰突然問我:“澤浩你要不要拿紙團砸依婷?”反正我也很無聊就說:“可以,等老師在做實驗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砸?!薄班?,不錯?!痹诘鹊壤蠋熥鰧嶒灥臅r候,我跟志峰在準備“炮火”,終于黃老師做實驗了,于是我跟志峰拿起紙團一個一個砸向林依婷。紙團像雨點般的落到林依婷身上,可是突然跑出了一個簡弘譽,哦原來是我跟志峰不小心砸到了簡弘譽,我雖然很佩服弘譽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但是,現在不是佩服的時候,我跟志峰又開始瘋狂地砸林依婷,林依婷突然沖上前來,踹了我一腳,弘譽也踹了我一腳,我抱著腳狂叫,但是是小聲地叫。一杰趁機把弘譽的手放到依婷的肩膀上,我又跟志峰狂笑不止,最后我跟志峰被老師老師訓了一頓,還被懲罰了。
我原以為依婷會哭,可是依婷不哭,她非常堅強,而我們就應該學她的堅強。依婷還有很多優(yōu)點,我就不一一說清了。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4
今天是小明爺爺的生日,小明爸爸在酒店定了酒席給爺爺祝賀。這家酒店的菜可真好吃啊,全是美味!看得小明口水之流!開席了,大伙都吃得很香,小明一會夾幾個鹽水蝦,一會夾幾塊揚州老鵝,一會吃個小點心,就著新鮮的水果汁。吃的不亦樂乎!
就在大家開懷暢飲時,小明不經意間看到爸爸不怎么動筷子吃,卻不時往爺爺盤子里夾菜,并小聲的跟爺爺說著話:“老爺子,這塊肉比較嫩可以吃一塊,這是野生的魚肉有營養(yǎng)您多吃點,這是椒鹽銀杏您可以嘗嘗……”這時上來一盤鹽焗鴿子,大家看到都不約而同的伸出筷子去夾,小明最喜歡鴿子腿了,所以毫不猶豫的舉起筷子去夾,卻見爸爸以最快的速度夾起了鴿子腿送到了爺爺盤子里。小明撅起小嘴但又不好意思要,爺爺看出小明的心思又將鴿子腿送到了小明嘴里。小明唰的一下子臉紅了,想起了自己平時吃東西從來不等人,喜歡吃的菜就拉到自己面前,沒有想過其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吃什么?想到這兒,小明將鴿子腿夾給了爸爸,:“爸爸,還是您吃吧,您平時工作很辛苦,還要照顧一大家子,這塊腿肉應該給最辛勞的人吃?!?/p>
這時桌上所有的人都停下了筷子看著這爺三,大家都夸贊小明和爸爸是孝順孩子。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5
從幼兒園到現在,我有許許多多的同學,但有一個同學是我的榜樣,她就是我們班的張可頤。
她有著一頭長發(fā),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喜歡紅顏色的衣服,看起來漂亮極了。
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還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星期三的早上,第三節(jié)課是美術課。我高高興興的要畫畫,心里想:今天一定要畫好,得到老師的表揚。我把紙鋪好,準備拿起筆畫時,糟糕的事情出現了,我的畫筆竟然找不到了,我趕緊在書包里翻了翻,沒有,桌子上找了找,沒有,難道是我忘拿了?我怎么能這么粗心呢?
看著同學們都畫了起來,我越來越著急了,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急得我都出汗了。正在這時,張可宜看到了我的樣子,問清情況后,她毫不猶豫的把她的筆給了我,說:“給,你用吧!”我說:“那你用什么呢?”她笑著說:“沒事,你用完了我再用?!笨粗男θ?,我覺得是那樣的美。
我拿著這支帶著溫暖的筆,認真的畫了起來,我趕緊畫完后就把筆給了她。這節(jié)課,真是多虧了她呀!
她真是我的榜樣,我要學習她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
吳惠芳李桂科榜樣8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6
榜樣是什么?榜樣可以是一種心中的認可;榜樣也可以是一種敬佩;榜樣更可以是一種贊賞。而我心中也有一個榜樣,她就是我的姐姐。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在太陽下,小花笑開了臉,小鳥唱起了童謠。而我和姐姐正在去面包店的路上,回來時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她,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頭發(fā)亂得跟雞窩似的,歲月的摧殘在她憔悴而疲憊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有她在的地方幾乎空氣都彌漫著一股臭味。
“走啦!”我對姐姐說。可是姐姐卻像木頭人一般,無動于衷,依然用哀傷的眼神望著老太太。突然,姐姐一個轉身,又回到了面包店,買了一些面包和水遞給老太太。說道:“老太太,您一定餓了吧,快吃吧。”老太太緩慢地抬起頭來,說:“謝謝你,善良的孩子?!?/p>
我站在一旁,默默地流下了眼淚。我既開心又傷心,開心是因為我有一個善良的姐姐,傷心又是因為我見到老太太時,心中竟沒有一絲絲的憐憫之心。所以我今后一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而姐姐就是我心中的榜樣,就是善良的代名詞。
善良是沙漠中的泉水;善良是冬日里的暖陽;善良是災難中的希望。善良也是一朵雪花,雖然總會融化,可是它卻融化在了別人的心里,將美麗印在了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