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7篇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1】
來來往往的人潮,擁擠著時間。我不知道光年以外有著怎樣的神秘洞府,正如我不知道千年以前的我有著怎樣的目光。
舞臺上,我旋轉(zhuǎn)著沒有翅膀的身軀,晃蕩著燈光,直至音止??上В詈蟮淖詈?,我只收到了敷衍般的掌聲。我心慌,卻無人應答。我該怎么辦?即使沒有人為你鼓掌,也要優(yōu)雅的謝幕,感謝自己的認真付出。于是,我選擇了微笑著感謝。
我想飛,飛越蒼穹,受萬人敬仰。我該怎么辦?不,你不能那么做。因為你僅是一只小麻雀,不要指望你能飛得很高。高處的天空,那是鷹的領地。麻雀若是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他照樣會過得很幸福。于是,我選擇了一顆蔥綠的松柏頂端。
“生命的軌跡豈可千篇一律?卓爾不群的姿態(tài)竟讓你失去了藍天與土地,表現(xiàn)自己的品格,原來也需要勇氣。”我也愿成為那么一株水仙,不在乎外界的或嘲笑或諷刺。但我卻沒有千百倍的勇氣去面對眾多的質(zhì)疑與詰問——“什么?你膽敢自作主張?你竟然做出你自己的決定?你居然使用你自己的標尺,你自己的判斷,你自己的價值觀?你到底以為你是誰啊?”我不明白,與別人不同到底有什么錯?不,你并沒有錯。你就是你,你并沒有脫離人類的關(guān)系網(wǎng),你不需要理會他人的眼光,因為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你的人生。那些自以為是的笨蛋只是不愿意承認有新的事物將會出現(xiàn),甚至取代他們的價值觀。于是,我選擇了一路向前,披荊斬棘。
泠水嬌溪欲西撤,難料寒風順雁追。
我不知道世界究竟有著怎樣的變化;我不知道神究竟有著怎樣的情感;我不知道宇宙究竟有著怎么樣的洞府。他們將會以怎樣的姿態(tài)去回應萬生萬物的所作所為。正如他人不能了解我的世界是怎樣的繽紛斑斕,是怎樣的千溝萬壑,又是怎樣的一馬平川。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月光傾瀉而下,揉碎了都市的繁華酒綠,窗前的一朵曇花,為月而舞。幽幽皓月,散落著一夜芳華。而此刻的我又有著怎樣的心境?唯你一人知矣。
于是,我選擇了,答自己問。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2】
生命中本就充滿了問題。張愛玲問生命,自答: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李易安問相思,自答: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瑪格麗特問愛情,自答:懷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崇高的愛去包容。
這太多的問題,只有自己經(jīng)歷過,自己才能最透徹的回答。
我也曾有一個問題,百思難解,最終自問自答得到上解。
身邊有好多的來來往往的朋友,我對他們總是全力付出,渴望著他們能對我推心置腹,盼望著和大家擁有親密無間的友誼,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我熱切的目光會撞上對方尷尬的眼神;我真誠的關(guān)心會換得對方滿心的不耐煩;我努力的付出會帶來對方理所當然的認知……我開始迷惑,開始求一個回答:怎樣才能和大家擁有真摯的友誼?
最開始想到三毛的交友模式,不禁疑惑:難道我做得還不夠多?而接下來苦行似的實踐很快否定了這一點,似乎沒有人在意我的全力付出。之后又禁不住問媽媽,媽媽的話像一顆尖利的石子穿透我玻璃杯般晶瑩易碎的心“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親密無間的友誼,朋友之間一定要保持距離,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價值,別人才會在意你”。我不愿意相信朋友的這種定論,但卻不得不按捺自己內(nèi)心的溫柔關(guān)切,嘗試和人拉開距離,更注重自身。但很快的,我更加的失落,本來和我有些共識的朋友也開始疏離了我。
我在無數(shù)人中輾轉(zhuǎn),在兩種思維中變化,隨著時間推移,漸漸的我從眾多泛泛之交的人中,擁有了三五知己和穩(wěn)定的友誼。我終于醒悟了,史鐵生說的沒錯:人與人的交往多半膚淺,或只有在較為膚淺的層面上,交往才是容易的,一旦走進深處,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
我很高興,心頭的這團亂麻終于解開了。面對問題我自答自解:人和人是彼此的迷宮,但總有幾個人能打通這迷宮走進你的心間,但朋友性格是不一樣的,有的需要距離溝通,有的需要貼心相處,真正理解一個人才能保持真摯的友誼。
答自己問,并不幼稚,有時在揣摩問題的過程中,也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突破固有的定向思維。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3】
多少時候,坐在書桌前,手握筆,似握而非握,眼看書,似看而非看,想要深入書中,耳畔卻總是想著摩托車的發(fā)動機聲,汽車駛過的風聲,三輪車剎車把碰著籠頭的金屬撞擊聲,二三人的腳步聲、雨聲,還有時間流逝的聲音。
總是嫌周圍太聒嘲,打擾自已的清靜、深思,以至于在原地踱步,望著電子鐘閃動而對于所做之事毫無絲緒,有時有一兩個念頭閃過,卻又像冬天呼出的白氣一樣消散在風里了。
我想問,怎樣才能不受環(huán)境的影響,保持專注呢?又覺得這個問題太傻,就像百度上一些人問“怎樣學好語文”一樣,想要的是技巧,而解決它卻得用心。
怎么辦?再問這個問題時,“水”這個字突然冒了出來,答案就在水身上,得向水學。風仿佛這時候才流動起來,送來暖陽的清新。一個字,醍醐灌頂。
水,從高山來,從天上來,從地下來,總是純潔清澈,毫無保留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水激蕩著熱情;素湍得潭,回清倒影,水醞釀著生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水吟詠出詩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水平靜地旁觀著世事的變遷;奔流到海,于是又成就了海之博大,海之包容。水以瀑布、溪流、碧潭、清泉、江河、大海的形式存在,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形態(tài),以求得和諧存在的關(guān)系,無改造世界之勇,卻有改變自己之智,不忘初心,謙恭地低下頭,向更低處啟程。
向水學,學水的自我改變、隨遇而安;向水學,學水的不忘初心,堅定不移。
記得當初在作文里寫了遇到的一件難事,算是傾吐出來,卻也是想找到答案,語文老師批了五個字—潤物細無聲。耐得住性子,往深處鉆,以求得潛移默化的力量,方能達到沉靜、專注的目的。這個“細”字就更有講究。水滴入土壤之前,有一個大的形態(tài),入土之后,看不見摸不著,在土壤間隙之中靈動自在地為植物的根系提取養(yǎng)分。它把自己化小,得到了自由與存在的意義。我們?nèi)绻炎约旱奈恢梅诺鸵恍灾t恭的姿態(tài)對待周圍的人和物,卻也能不驕不躁、不悲不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水一般,將人生看做一次修行,這或是我問題的答案。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4】
有時,我們也常問自己,是否聽過無數(shù)道理,我們就一定能過好這一生呢?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廣告詞:我們聽說過無數(shù)的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令人反躬自省。
明是非,知美丑,辨善惡,懂道理,確實是我們過好這一生的前提。人若不明是非,何以為人?人若不知事理,與禽獸何異?但是,道理如果僅僅停留于“聽”,止步于“懂”,而不能內(nèi)化為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外化為我們果敢決絕的行動,那么,懂得再多于我們過一生又有多大的用處么?
陸游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足常樂”,陶淵明懂得這一道理,更用實際行動踐行這一道理。他認識到,“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于是,他不再為五斗米折腰,依然絕然地躬耕南畝,吟嘯山林。雖只有濁酒一杯,淡茶一盞,破衣一襲,他卻能坦然而快樂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知足者多樂。然而,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呢?有的人汲汲于名利,錯過了“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的親恩;有的人汲汲于富貴,錯過了“人生結(jié)交在始終,莫為升沉中路分”的友情;他們?yōu)槊\利鎖所累,一生如飛蛾撲火般無怨無悔,錯過了春花,錯過了秋月。如此人生,道理知千條,又焉能過好?
宋楚瑜說得好:豐碑無語,行勝于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笔疯F生明白這個道理,更把這個道理化為無窮的動力,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雙腿殘疾,身患尿毒癥,人生的苦難莫大于此。然而史鐵生沒有被不幸擊倒,他用強大的精神信念同孱弱的身體抗爭,用孜孜以求的寫作行動,書寫了人生的輝煌。人生如史鐵生,雖不完滿,夫復何憾?
我們同學們都知道:“鑿壁偷光”成就了匡衡,“懸梁刺股”成就了孫敬,“程門立雪”成就了楊時。天上沒有掉下來的知識和才能,“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放清香?!倍眠@個道理,卻不愿付諸切實的行動,如此求學,又焉能獲取真知?
道理之于人,猶如航船上的指南針,指引我們?nèi)松_的航向;行動之于人,猶如航船上的槳,只有不停地奮力劃動,人生之舟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行勝于“理”,若能謹記此點,又何愁過不好這一生?就讓我們以此自戒,自勉吧!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5】
發(fā)問是思想的初步,是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劉曉雪——《發(fā)問》的獲得,大都由發(fā)問而來;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也常常由發(fā)問開端。能發(fā)問、勤發(fā)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認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這樣的人古今中外有的是。
蔡倫看棉絲紙是宮廷專用的,還浪費材料。他偏要發(fā)一個問:“怎樣才可以作出民間也可以用的節(jié)約紙呢?”經(jīng)過他不斷地努力,終于創(chuàng)造了中國四大發(fā)明的“造紙術(shù)”。
袁隆平看到英美一些國家培育出了新品種——雜交水稻。他問自己:“為什么國外可以培育出新品種,中國卻不行?我也要培育出雜交水稻!”他每年都會來到水稻田,一株一株的觀察,研究,尋找變異的水稻。經(jīng)過了三十年的培育,終于找到了許多種高產(chǎn)品,成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畢晟覺得雕版印刷術(shù)太麻煩了,他覺得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種簡便的印刷術(shù),他不斷地問自己:“應該怎樣做?這樣行嗎?不行不行。那這樣?……”經(jīng)過他不斷地探索與制作,終于創(chuàng)造了“活字印刷術(shù)”。
哥白尼發(fā)現(xiàn)《圣經(jīng)》中的“地心說”有些情理不合,因為在劃船的時候看到的是船在動,岸不動。那么按照“地心說”的方法就是船不動,岸在動。這當然是不對的了。于是哥白尼經(jīng)過多年的天文研究提出了“日心說”的新觀點。但因為怕迷戀圣經(jīng)的教徒為自己帶來麻煩就遲遲沒有發(fā)表。在他去世的那天他終于看到他的朋友幫他出版的“日心說”了。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6】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的學習終究是要離開書本,去往更廣闊的課堂。當學生們跟隨老師踏上實踐的旅途,看過了岳陽樓的勝景,行過了絲綢路的艱辛,走過了藤王閣的斑駁,他們學會的,領悟的,將遠遠超出書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提升的過程。
實踐,是遍嘗百草,只為書華夏藥典。
一部《本草綱目》,不知驚艷了多少世人。而這部奇作背后的故事,卻更值得我們深思。因為舊有藥典的模棱兩可,李時珍毅然決定踏上尋藥之旅。他一點一點地探尋,每一種藥材都要見到實物,描摩樣貌親嘗甘苦,試驗療效……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本草綱目》赫然出世,帶給世界的是中華醫(yī)學的博大精深,更是實踐出的巨大成效,它雕縷人心,攜刻山河,永不漫患。
實踐,是踏千山萬水,只為尋舊時文化。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的序中這樣說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舊物,聽它們講述過去的興衰?!钡拇_,當我們看著那少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四百年前沒有絲毫差別的風聲鳥聲。就仿佛觸摸到文化的生生不息,吞土千年。城市里的圖書館留藏著許多古籍,而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之間,落在這蒼莽大地之上。余秋雨歷時近半生,踏閱中國幾乎所有故事的土地,終于將自己所見所感,凝煉成一部《文化苦旅》向后輩娓娓講述著實踐的力量。
實踐,是步步前行,只為圓復興之夢。
人需要實踐來充沛自己,國家更是如此。中國在政策上的大膽實踐,勇于探索,促成了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之夢的實現(xiàn)。改革開放,一國兩制,這些原本存在于綱領中的事,被敢于實踐的中國人用于國家的管理。在中國之前,極少有人相信,一個國家可以存在兩種制度,但我們的實踐告訴世界,不僅可以,甚至還促使國家更富強,民眾更安康。
實踐,是對書本知識的總結(jié),它讓我們看到事物真實的一面。因為實踐,所以思考,因為思考,所以那靈魂豐盈的花蕊也灼之其華。
發(fā)問與結(jié)論滿分作文【篇7】
實踐是學習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氣息,因此提升語文素養(yǎng),需要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創(chuàng)新,在生活中實踐。
美好的生活是充滿詩意的。因為語文無處不在。小到我們學校的每次考試,同學間的相互交談,閑暇時刻的靜心閱讀,對生活感悟時即興的寫作,馬路街頭邊多彩的廣告,動人而又優(yōu)美悅耳的旋律……大到文化節(jié)中一次次聲情并茂的朗誦,辯論賽上激烈緊張的爭論……語文像云朵般點綴著生活的藍天,讓生活充滿陽光。我們隨時隨地都可嗅到它的芳香。只有在實踐中,語文才能展示它的魅力,在實踐中,我們才能成長,才能學到真知。
“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常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避髯釉凇秳駥W》中告誡我們,空想只能讓我們離目標越遠。實踐且腳踏實地才能幫助我們收獲真知。實踐就是連接現(xiàn)實和夢想的橋梁。只有仰望星空的諾言,沒有腳踏實地的堅強是無法到達成功的彼岸的。沒有實踐,就會把夢想變成空空的幻想,把美麗的現(xiàn)實變得殘酷不堪。想當年,我們國家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歷經(jīng)諸多艱辛,最后將馬列主義付諸于實踐,才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一次次載人飛船升空成功,不是科技創(chuàng)新口號的空喊,而是宇航員們不畏艱辛,將全國人民的夢想實踐之后得到的輝煌成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大學研習課本理論知識之后,沒有在實驗室里閑坐,而是走向田間地頭,親自篩選優(yōu)質(zhì)水稻,培育高產(chǎn)稻株。他用堅毅和勤奮的勞作詮釋了實踐帶給人們的智慧。
隋唐時期,我國就用科舉制的形式對人才進行選拔,讀書人通過層層考試,經(jīng)歷秀才、舉人、狀元等不同階段。幾十年寒窗燈下的夜讀,只為了進京做官。四書五經(jīng)六藝他們都爛熟于心,他們一個個都才華橫溢。倘若他們被封為官員之后,仍舊整天誦讀詩書而不聞政事,那誰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出謀劃策?由此可見,只有實踐才能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進而提升個人的整體素養(yǎng),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種子播種后未發(fā)芽時無法辨認是好是壞,箭在弦上未射出時不能預知是中是偏,一項理論成果未付諸于實踐時不能預料其成敗與否。師者,雖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我們也不能完全跟隨其思想,唯有將自己的知識身體力行,加以實踐,才能育出真知的花朵,閃爍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