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jié)的由來故事簡介
2023寒食節(jié)的由來故事簡介
傳說這個節(jié)日,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晉國發(fā)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時,重耳靠從臣們采摘野菜野果充饑,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這時,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吃,使重耳度過了難關。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叫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銘記在心里。但是時間久了,就漸漸忘了。一次,他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們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他便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進家鄉(xiāng)附近一個大山里過隱居生活。后來,晉文公發(fā)現(xiàn)了自己左右少了一個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親自去他隱居的山里尋找,只見重重青山,蔥蔥樹木,哪能見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上呼喊,只聽見山谷的回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想,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要背著他母親逃出山外來,這樣就能見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燒山。正趕風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數(shù)十里,燒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但仍然不見介之推出山來。人們在火息后才看見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中了。
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相見,晉文公更加悲傷。這事傳出后,人們都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火燒死的,人們在這天不忍心舉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誰:古代的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熟悉春秋戰(zhàn)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晉文公,也是姬重耳傳說晉文公被他老爸和后媽傷害,被迫出國逃亡,中間還產生了一個成語,難兄難弟。流亡期間他沒飯吃了,餓了好幾天,帶來很多仆從都大眼瞪小眼。后來他的手下,一個叫介子推的(有的叫介之推),拿了一碗肉湯過來,重耳想也沒想就吃了。后來才知道,原來介子推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本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
寒衣節(jié)上墳可以用什么花
1、白菊花
上墳可以用白菊花,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白菊花或者黃菊花都是比較普遍用來上墳的花朵,代表著對逝者的尊敬和愛戴,表示哀悼和寄托哀思的花卉,表達對先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2、對方喜歡的花
上墳可以用對方生前喜歡的花束,投其所好,表示我記得你的一切喜好,表達深深的想念和惦記,無論你離開多久,都不曾離開我心里。既能表示對逝者的尊敬和懷念,也強調了自己的不舍和銘記。
3、樸素的花
上墳可以選擇比較樸素類的花,比如白色馬蹄蓮,可以搭配勿忘我、滿天星做花束,馬蹄蓮是象征幸福的花朵,帶著對逝者的思念和無盡的愛,送上一束馬蹄蓮花束,輕輕放在墓碑前,當初的美好又再次浮現(xiàn)。
寒衣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紅豆飯
諺語云:“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惫湃艘恢睂⑹鲁跻划?shù)客龉?jié)來過,并以紅豆飯為奠,所以,寒衣節(jié)有吃紅豆飯的傳統(tǒng)。江蘇大豐一帶有個寒衣節(jié)的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2、糍粑
諺語云:“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焙鹿?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寒衣節(jié)糍粑的做法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等。
做法:1、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2、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3、做成應節(jié)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3、餃子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币馑际钦f,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于醫(yī)圣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yǎng)搭配,能起到進補養(yǎng)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寒衣節(jié)有什么習俗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jié)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