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
故事是一種文學(xué)體裁,生動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dǎo)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jié),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氣,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著:“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北忝叶∪尰?,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么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后,越傳越遠。
第二年元宵節(jié),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以后相沿成習(xí),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jié)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2】
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騎白馬駕祥云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回稟這一年在人間的所見所聞,灶王爺嘆道:“人間百姓真是辛苦?。∫荒甑筋^,辛勤勞作,從不歇息,吃的粗茶淡飯,穿的粗麻布衣。遇上年景不好,就會吃了上頓沒下頓。這樣長此下去,我擔(dān)心他們會因過度勞累壞了身體,不能生產(chǎn),必將影響貢獻?!庇竦勐勛嗉疵撼脊采塘疾?。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藥王下凡,給百姓點小病小災(zāi),他們自然就會休息。”玉帝準奏。
卻說藥王下到凡間,在百姓的飯鍋里偷偷放了瘋?cè)怂?,百姓們吃了,都變得瘋顛起來。男的殺豬、宰羊,女的縫新衣、繡花鞋,都不下地干活了。今天全家聚會,明天親朋好友相邀,大家聚在一起舞獅舞龍、唱戲、放鞭炮,除了吃喝,就是盡情玩耍。
正月十三日,灶王爺回到人間一看,這還了得。急忙又回到天庭,向玉皇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全瘋了!他們天天吃喝玩樂,什么活也不干了,這樣下去,如何得了?!庇竦凼煮@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道:“解鈴還需系鈴人。若要治好百姓的瘋病,只有藥王想法了?!?/p>
正月十四晚上,藥王來到凡間,把百姓的晚餐變成了元宵,里面包著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戶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fù)了往常的生產(chǎn)勞動。
以后每到這一天,天上升明月,碗里飄湯圓,家家戶戶慶團圓。因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所以就形成了風(fēng)俗,流傳至今。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3】
傳說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的兒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酰瑑?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更是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原來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朝中老臣以及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等到呂后病死后,所有呂后家族的人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呂后的侄子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一起商量徹底奪取劉氏江山。聚會密謀叛亂的事不小心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呂氏家族。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一起設(shè)計殺了呂氏家族準備帶頭叛亂的`呂祿,把“諸呂之亂”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等到了西漢第7個皇帝漢武帝登基后,西漢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等人向漢武帝提議修訂歷法。于是,在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正式把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十年前的2008年6月,元宵節(jié)被選入了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4】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
據(jù)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quán),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元宵節(jié)燃燈的習(xí)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5】
一年一度光陰轉(zhuǎn),今天又是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要火燒長安,逃過劫難的唯一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有了元宵節(jié)。久而久之,正月十五吃“元宵”也成為家鄉(xiāng)的習(xí)俗。
元宵又叫“湯圓”,因為它煮熟后漂在水面,煞是好看,讓人聯(lián)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通常,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今天,元宵的做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開始了中西結(jié)合,比如巧克力已成為元宵餡之一。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也有很大差異。家鄉(xiāng)做元宵時,是先把餡兒捏成均勻的球,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籮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沾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fēng)味獨特,宜于茲補。
按民間傳統(tǒng),在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說起元宵,還有一則流傳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笑話。據(jù)說,當(dāng)時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得到一盒北京元宵,煮而食之,驚詫不止:雪白滾圓的元宵外表沒有絲毫痕跡,那餡兒是怎么進去的'呢?于是召集科學(xué)家進行專項研究,歷時半年才得出結(jié)論,原來這元宵餡兒是中國人搖進去的。
這則政治笑話說明了閉關(guān)鎖國時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情緒,以北京湯圓為載體,漫畫式弘揚了極富特色的民族自尊精神。我們面對美帝國主義的原子彈,一顆元宵竟然如此強烈地表達了貧窮中國的自豪感。
馬三立的相聲《吃元宵》嘲諷孔夫子,可謂家喻戶曉。那時候,孔夫子一定還沒有成為圣人,否則他老人家也不會一連喝下十幾碗元宵湯以充饑。好在古代元宵是水煮的,因此孔夫子有湯可喝。如果到了今日,湯圓不但水煮,還可以油炸,那么孔圣人就連湯也沒得喝。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6】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之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fēng)俗三百題》中說:“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jīng)》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jīng)典中反復(fù)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jīng)》),‘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jīng)》)。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
在佛教傳說中,于正月十五張燈有關(guān)系的是有關(guān)佛祖神變的事跡。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后,元宵燈便蔚然成風(fēng)?!?/p>
然而也有學(xué)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jié)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7】
上元節(jié)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jié)。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惫噬显?jié)要燃燈。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8】
元宵燃燈的風(fēng)俗起自漢朝,東漢時期,白馬東來,漢明帝提倡佛教。
據(jù)《僧史略》載,佛祖示現(xiàn)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于是,佛教僧人便會在正月十五觀佛舍利,點燈敬佛,舉行燃燈法會。
漢明帝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就逐漸在民間形成了習(xí)俗。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9】
“面子工程”自古有之,元宵節(jié)從燃燈習(xí)俗變成全民布燈賞燈的'習(xí)俗,就源于隋朝隋煬帝的“面子工程”。
《資治通鑒》載:大業(yè)六年(610年)元宵,煬帝“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
如此聲勢浩大的布燈活動,自是讓洛陽城端門燈火盛極一時,聞名于世,就連外國使者都會來此觀賞。這也造就了歷史中第一次出現(xiàn)“萬國來朝”的盛況。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0】
元宵拉兔子燈,據(jù)說來自江西寧都大布村的燈彩。
明萬歷年間,村里一位姓羅的商人,在揚州貿(mào)易時迷上了燈彩,裝啞拜師辛勤三年學(xué)會技藝。因為大布村的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于是羅姓商人就把兔子燈帶回了大布村。
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過燈”的`日子,于是從那以后,每家每戶都扎起了兔子燈(大布兔子燈三個并列,中間的大兔子是兔婆,旁邊帶著兩只小兔子),在村莊、祠堂、各家各戶巡游。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1】
相傳漢武帝時期有個寵臣叫東方朔,他聰明善良又有風(fēng)趣。在臘月的'一天,他到御花園為漢武帝摘梅花,遇到一位宮女正要投井自盡,他就慌忙上前攔住。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心靈手巧,并且元宵做得特別好吃。但自從進宮以來,再也無緣與家人見面,每逢佳節(jié)便思念家人,又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就勸她不要尋短見,并幫她想了一個好辦法。第二天,東方朔就打扮成一個算命先生,在長安街頭到處散布謠言,說正月十五這天,玉皇大帝會派火神下凡燒毀長安,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漢武帝得知這個消息后,也非常緊張,就趕緊請來東方朔出主意。
東方朔說,火神最愛吃元宵,只要讓百姓在正月十五這天做湯圓供奉火神,就可以免遭此難了。漢武帝就問,怎樣才能讓百姓們都做出火神喜歡吃的元宵呢?東方朔就推薦了宮女“元宵”。于是漢武帝下令派“元宵”出宮,“元宵”出宮后,既教會了百姓做元宵,也終于與父母團聚了。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2】
傳說嫦娥奔月后,后羿非常思念,茶飯不思,最后病倒了。正月十四的夜晚,忽然有一童子來見后羿,自稱是嫦娥派來的,他告訴后羿說:“嫦娥夫人知道你日夜思念她,但要和她相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明日月圓的時候,用米粉做成丸子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口中呼喚夫人的名字,夫人就會回來了。”
后羿照做以后,嫦娥果然回來了,后來每當(dāng)?shù)搅苏率?,人們就家家戶戶吃元宵,取“團圓如月”的吉祥之意。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3】
元宵節(jié)的形成,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一般認為,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元宵節(jié)就已經(jīng)初具雛形。
相傳漢文帝和元宵節(jié)有關(guān)。漢文帝是在開國老臣周勃、陳平等平定“諸呂之亂”之后,才被擁立為皇帝的,而周勃、陳平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所以就把平定“諸呂之亂”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每逢此夜,便大赦天下,普天同慶。為什么叫元宵節(jié)呢?因為宵就是夜晚的意思,每年的第一個月就是元月,所以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這一夜叫做元宵。
漢代史官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歷法,他在創(chuàng)建《太初歷》的時候,把元宵節(jié)定為重大節(jié)日。
到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中和寺院點燈敬。從此以后,正月十五街頭放燈的習(xí)俗就流傳到民間,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jié)彩,慶賀元宵佳節(jié)。
漢代以后,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老百姓無暇參加娛樂活動,元宵節(jié)的活動也就淡下來了。
到了隋朝,國家開始走向統(tǒng)一,各種節(jié)日習(xí)俗的活動又開始盛行起來。但就在這個時候,卻有人出于禮教和國力的考慮,上疏奏請禁止元宵活動,結(jié)果隋文帝“詔可其奏”(見《隋書》)。隋文帝不但同意了這條奏折,并且執(zhí)行的還很嚴格,甚至有的官吏因為元宵夜禁不力,而弄丟了烏紗帽。
頗具喜劇色彩的是,雖然隋文帝嚴禁元宵,但等他兒子隋煬帝繼位后,卻一改父親的制度,不但放開元宵夜禁,還帶頭大肆鋪張元宵節(jié)的各種節(jié)日習(xí)俗活動。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每到正月,有很多小國來朝拜,一般都有留他們到正月十五,在端門和建國門之間,讓他們觀看綿延八里的戲場,場面十分壯觀,參加歌舞的人多打數(shù)萬,從晚上一直舞到清晨,非常熱鬧。
到了唐代,元宵節(jié)放燈的習(xí)俗,快速發(fā)展,盛況空前,無論是皇宮里還是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高大的燈輪、燈樓、燈樹。唐玄宗時期,宮中的巨型燈樓,甚至多達20間,高達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到中唐以后,元宵節(jié)已發(fā)展成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日,并且在正月十五前后各展一天,這三天都屬于元宵節(jié)。
到了宋代,就更重視元宵節(jié),不但賞燈等活動更加熱鬧,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并且又把元宵節(jié)延期為五天,又前后加上正月十三和十八,十三叫試燈,十八叫收燈。據(jù)王詠的《燕翼貽謀錄》記載,這還是宋太宗趙匡胤定下的規(guī)矩,他在乾德五年(967)正月下詔說:
“上元張燈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qū)宇又安,方當(dāng)年谷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p>
從此以后,元宵燈期延為五日,便成了慣例。
到了明朝,元宵燈期又增加到了十天,自正月初八到十七,官員們都可以放假十天,全民連續(xù)賞燈十天,可以算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燈節(jié)了。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里面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的燈火依然很壯觀,規(guī)模宏大,盛況空前。并且還有煙花爆竹、舞龍舞獅、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活動助興,只是元宵節(jié)期縮短為三到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4】
元宵節(jié)又被稱作"燈節(jié)"。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撫玩的風(fēng)尚。那么上元張燈之俗事實起于何時呢?對此,歷來有起于道教和始于釋教兩種說法。前者認為,西漢武帝時道教有燃燈以祭祀"太一神"的習(xí)慣。太一神近似后人所說的"天帝"、"老天爺"。南宋朱弁《曲洧舊聞》稱:上元張燈,自唐時沿襲漢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據(jù)《史記.樂書》,并未提到祭奠太一須大明燈火,并且西漢期間也沒有民間元宵燈的記載,所以宋洪邁在《容齋漫筆》中指出了這種說法不成靠。明郎瑛《七修類稿》又認為,上元張燈起于東漢的道教,說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大好人,水官好燈,所以元宵要張燈縱樂。然而事實上道教的教義和典禮均無張燈之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也無下元水官越俎代辦大放華燈之理,可見張燈之俗起于東漢道教也屬牽強附會。始于佛教說認為,元宵張燈與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東土有關(guān)。
東漢時,蔡暗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摩騰竺法蘭東來布道,漢明帝敕令閫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據(jù)《僧史略》載,佛祖示現(xiàn)神變、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經(jīng)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東漢明帝為倡始佛教,便命令在元宵節(jié),豈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暗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敬。自此以后,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fēng)。由此看來,元宵張燈之俗源于佛教,始于東漢之說較為符實。如斯,元宵張燈,既是宗教禮節(jié),又成民間習(xí)俗。之后,燈節(jié)以其"火樹銀花"的熱鬧景觀,"城開不夜"的自由氛圍,獲得庶民喜愛,所以宗教的色彩垂垂淡化。
自從人類學(xué)會用火之后,就有了燈。人們也常會因火的開導(dǎo)而想到燈。元宵點燈的來歷,在平易近間還有一個動聽的`傳說: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詼諧風(fēng)趣,足智多謀,常為漢武帝獻計逗樂,得到武帝的厚愛。有一年臘月大雪紛飛,東方朔見漢武帝無聊,便去御花圃給武帝折梅,見一宮女兩淚汪汪,極其悲傷,問其原由,得知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家中豐年邁雙親,自被選進宮來,每逢過年,忖量親人而不得見,心如刀割。現(xiàn)在又近十蒲月圓,無法與家人團聚,怎不哀痛?東方朔便快慰了她一番,準許設(shè)法讓她與家人團聚。東方朔出宮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放置。然后回到長安銜,扮作巫師賣起卦來。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于是紛紛向他詢求解脫的法子。東方朔便告訴他們:"正月十三,火神君將變幻成一個穿大紅襖的姑娘,騎著赤紅色的毛驢到長安城來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北大道口攔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獲救。"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都深信不疑,互相轉(zhuǎn)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待,東方朔于時請了一位民女,扮作紅衣姑娘,騎著毛驢徐徐進城而來。
眾老鄉(xiāng)親見果真有紅衣姑娘光降,便攔路苦苦請求,那紅衣姑娘對眾鄉(xiāng)親說:"我乃領(lǐng)了天帝之旨來焚燒長安的,今既承長者求情,此一偈帖就請你們轉(zhuǎn)呈天子吧。"說罷離去。父老們拿了紅帖,獻給漢武帝。只見帖上偈語寫道:"十五天火,焚掠帝闕。"武帝看罷,嚇得六神無主,忙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動彈心計心情,便說:"請圣上傳諭京城國民,今起下手做燈 劃國長在股,的品需前沒號發(fā)出指。
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炊火爆仗,并讓城外蒼生進城觀燈,皇帝、臣僚、貴妃、宮女,都去燈市玩賞,雜在庶民中消災(zāi)出亡。"武帝聽罷,傳旨就按此舉措去做。十五晚,整個長安城燈火照耀,煙花滿天。元宵的'怙恃也來城里觀燈,看到了"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撞見了元宵,驚喜萬分,一家人團聚,訴說衷腸。如此,鬧了一夜燈火,京城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敕令從此每逢是日都掛燈放焰火。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jié)。這便是民間傳說的元宵節(jié)的來歷。關(guān)于燈節(jié)的民間傳說良多,較為可托的說法是元宵放燈發(fā)源于古時農(nóng)家"照田蠶"的風(fēng)俗。所謂照田蠶,是指元宵之夜,農(nóng)家在長竹竿上掛一盞燈插在田間,察看火色以展望一年的水旱情形,以期樂歲。方鵬《昆山志》記載:元宵之燈火,火色偏紅預(yù)兆旱,火色偏白預(yù)兆澇。事后將點燈的蠟燭余燼保藏起來,置于床頭,則能給主人家的蠶桑臨盆帶來優(yōu)點。跟著后來照田蠶的時刻,人們紛紛爭奇斗艷 絡(luò)求線理了移,復(fù)員分不動社雇,把做體因。各種彩燈愈做愈精巧,照田蠶也就落空了原本的意思,演釀成一種鬧花燈的娛樂舉動。
據(jù)傳說,燈節(jié)的呈現(xiàn)也與前人對火的崇拜有關(guān)。漢代,人們在鄉(xiāng)下曠野持火把驅(qū)蟲趕獸,從而演變成以后的火炬節(jié)。是以從漢代的持炬驅(qū)疫到唐代熱鬧不凡的燈節(jié),中央還有一個火把節(jié)的成長過程。這一節(jié)俗,直到今天還被故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兄弟保留下來。他們在火把節(jié)此日,歌舞以樂神,體現(xiàn)了對火的崇敬。經(jīng)由過程各種形式,驅(qū)邪逐鬼,熏田驅(qū)蟲,但愿減輕蟲害,獲得好收成。時至今日,江蘇興化一帶,每至元宵節(jié),黎民不燃燈、觀燈,而是焚燒把、舞火把,而城鎮(zhèn)鄉(xiāng)民當(dāng)然是看火把了。他們有的用蘆柴,有的用樹枝等,做成火把,三五成群高舉著火把在田頭、曬場翩翩起舞,十分壯觀。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今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不雅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眠,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畫了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辦昌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賓客和使節(jié)。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盛大,處處張燈結(jié)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吹打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游玩觀燈的公民更是不可勝數(shù),焚膏繼晷,盡情歡喜,熱鬧十分。到唐代,統(tǒng)治者更正視觀燈,并把燃燈時候作為軌制固定下來。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吊掛五萬盞燈?;视H貴族們也建造大型"燈樹"。詩人崔液寫有"誰家見月能枯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佳句。唐代是實施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懲罰;唯獨在上元節(jié),皇帝特許弛禁三天,稱為"放夜"。
以后歷代引覺得例。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耽誤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類雜耍,情景加倍熱鬧?!稏|京夢華錄》中記錄:每逢燈節(jié),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shù)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冷巷,茶坊酒坊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停。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使京城富貴熱鬧,又劃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暉映徹夜、鼓樂游樂、鬧熱熱烈繁華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jié),清代,還在乾清宮設(shè)鰲山燈,元宵燈節(jié)依然盛況空前。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故事【篇15】
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fēng)趣。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但是剛進園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于是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才知,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到了每年臘盡春來的時節(jié),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自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shè)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有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有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沒曾想,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這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民眾紛紛求問解災(zāi)的辦法。這時,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dāng)今天子想想辦法?!闭f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于是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這時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武帝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起敬奉火神君。然后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zāi)解難”。漢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等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jié)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而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在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這樣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就是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