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7篇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臺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fā)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fā)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于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fā)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鉆研之心。這為他以后發(fā)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xiāng)--格林諾克的小鎮(zhèn)于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廚房里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么緣故,就問祖母說?什么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么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么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連續(xù)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wěn),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fā)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么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于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么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fā)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fā)動機。后來又經過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lián)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fā)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機的發(fā)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yè)發(fā)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__,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只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__。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__了,經濟發(fā)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fā)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fā)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__,他走過的道路是多么坎坷不_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篇2
1879年,在__,人們奔走相告,在即將赴北極探險的“佳內特號”考察船上,裝有由愛迪生發(fā)明的電燈。
在“佳內特號”考察船出發(fā)的前夕,許多人涌向碼頭,踏上船,希望親眼看看電燈的模樣。
“那電燈比油燈、蠟燭亮多了!”
“這艘船裝上這么個外形像茄子一樣的玩藝兒,像黑夜里有了一輪太陽!”
“這東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議!”
人們七嘴八舌地談論著自己的觀后感。激動、驚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內部裝有炭做成的燈絲的燈泡,只不過比手電筒亮一點,但是,在當時,著著實實讓人吃了一驚。
在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的一生中,發(fā)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的,卻只有電燈。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模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了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fā)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是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fā)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fā)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能用得上?!睈鄣仙蛋迪聸Q心。
于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tǒng)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釘、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
就這樣,愛迪生以極大的毅力和耐心,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是“在做一件蠢事”。一些__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p>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譏熱嘲,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麥肯基看到愛迪生玩命地工作,憂心仲仲地說:
“先生,您可別累壞了身體!”
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麥肯基剪下一堆胡子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后裝在燈泡里??闪钊诉z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頭發(fā)試試看,沒準還行?!丙溈匣f。
愛迪生深深被老朋友的精神感動,但他明白,頭發(fā)與胡須性質一樣,于是他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麥肯基小坐了一會兒,就要告辭了。愛迪生起身,難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識地幫老人拉_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么不試試棉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U形密閉坩堝里,再把坩堝放進火爐,用高溫處理。棉線經這樣炭化處理后,再取出來。愛迪生接著用鑷子夾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到燈泡內??捎捎谔炕蘧€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于緊張,拿鑷子的手在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并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fā)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無比興奮,他們互相擁抱,互相祝賀。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泡究竟會亮多久呢?
愛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燈泡。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fā)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他又繼續(xù)做試驗。受棉絲試驗成功的啟發(fā),他又試用了椰子鬃、麻繩等,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一天,天氣悶熱,愛迪生滿頭大汗,渾身都幾乎濕透了。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
“也許竹絲炭化后效果更好?!睈鄣仙喼笔且姷绞裁礀|西都想試一試了。
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個小時。
后來,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fā)現用炭化后的__竹絲做燈絲效果最好。于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后,電燈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后來,這種用竹絲做燈絲的燈泡人們用了幾十年。后來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做燈絲,并在燈泡內充入惰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就是這種燈泡。
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篇3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么,能不能制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fā)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童年時代的夢想
勤奮造就偉大的發(fā)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于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里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著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著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他很想弄明白:它們?yōu)槭裁茨軌蜃詣愚D起來,而且力量會這么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后,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干活,那該多好!
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粗鴻C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刻久了,他覺得只是看著機器轉動但是癮。他開始在心里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樣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么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丶业穆飞?,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誰知道第二天一發(fā)動,那臺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后,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后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臺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么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臺機器。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臺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后,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期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fā)明一臺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但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樣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17歲的小學生
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fā)明創(chuàng)造。于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一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里的駱駝,雞群里的仙鶴那么突出。
“嘻嘻,傻大個!”
“嘿嘿,笨蛋!”
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里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并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yǎng)家糊口,休息時刻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鐘表、擦皮鞋,每一天累得筋疲力盡。但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后,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做作業(yè)。由于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臺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么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蹦切C械師都不堅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后,立刻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發(fā)明火車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一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里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十分辛苦,就萌發(fā)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制造一輛既能夠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于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臺名叫“半統(tǒng)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貌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后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折骨之痛!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并且十分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應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并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fā)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堅信自己發(fā)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忙,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xù)研究和改善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么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里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于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后,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并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后,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從此,火車得到了人們普遍的稱贊和重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使陸上交通運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史蒂芬孫那不畏艱辛,百折不回,勤奮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稱贊,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篇4
哈羅德·艾格頓(HaroldEdgerton),1903年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弗里蒙鎮(zhèn),父親是個小鎮(zhèn)律師和報人。哈羅德從小就愛動腦筋,10歲時,他就用一個鐵皮桶制成的一盞探照燈,轟動了整座學校。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半工半讀地在內布拉斯加大學讀到畢業(yè),當過電器匠、架設電線員、運煤工人和電影放映師。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繼續(xù)深造。
在攻讀碩士學位時,他發(fā)明了一種光線強烈的測量馬達旋速定時燈,而這種頻閃閃光燈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此后的時刻里,哈羅德·艾格頓與“燈光”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二戰(zhàn)期間,哈羅德被派往英國去開發(fā)一種超強燈光,供盟軍飛機夜間在納粹占領下的歐洲上空進行偵察飛行時使用,而他在兩個星期內就完成了任務,為盟軍及時了解敵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外,他還發(fā)明了一種使電流透過一個裝有氙氣的電子管,制造出耀眼的快速閃光的頻閃閃光燈,被他自己稱之為“萬能上帝的罐裝閃電”。還有那些裝在攝影機和復印機中、機場跑道兩旁、摩天大樓上以及汽車引擎點火定時器內的頻閃閃光燈,也都是他的杰作。
然而,哈羅德·艾格頓最讓人們熟知的,卻是他作為攝影師拍出的“跨世紀照片”。
他使用百分之一秒的閃光,拍攝到子彈射穿撲克牌的瞬間,一點牛奶落到桌面上時產生的優(yōu)美皇冠狀圖樣,一只蜂鳥仿佛在空中靜止了的那一剎那,憑借著他所開創(chuàng)的“跨世紀照片”,我們此刻已經知道貓?zhí)蚺D虝r是舌的兩面都使用的,蝙蝠是尾膜捕捉獵物的,槍的后座力是不影響瞄準的——正因后座力是在子彈射出之后才產生影響。
多年來,艾格頓那些令人看得眼花繚亂的照片已成為科學及現代藝術的經典作。美國大都會現代藝術館差不多像對待畢加索的繪畫那樣對待它們,經常把它們掛出來展覽。
“別把我當作藝術家看待,我是發(fā)明家和工程師,我追求的是事實?!痹掚m如此說,他還是扔掉了好幾十張牛奶滴落的照片,才最后拍到了那張有個牛奶皇冠的迷人照片。
哈羅德·艾格頓還是一位肯把自己的發(fā)明成果與人分享的人。在他看來,分享知識就是共同發(fā)奮去發(fā)現新知識,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自我則能夠完全拋開。他的一個學生回憶說,有一次,他得意洋洋地向老師提出了一個有關自動頻閃閃光的新構想。哈羅德微笑著說:“這個構想不錯,讓我們共同來開發(fā)吧!”而之后那位學生發(fā)現,哈羅德在多年前便已經有了這樣的構想。
事實上,在哈羅德的成就中,有大部分是從他和他的學生間隨便交談中得到的。例如有一次,在對蝙蝠進行試驗時,哈羅德想不出怎樣才能把活的食物以相當于蝙蝠疾飛獵食時的速度投擲給蝙蝠,但是之后他的一個學生想出了一個用發(fā)射炮彈的方式來發(fā)射蠕蟲,這對之后改善地對空導彈的性能起到了必須的作用。而許多學生日后也成為他在科學事業(yè)上的伙伴。他在他的實驗室外設了個展覽廳,把他的新發(fā)明都放在里面任人參觀。他說:“申請專利是合情合理的,但不就應搞技術保密?!彼€說:“如果你能搜羅到聰明人幫忙,工作便會容易得多?!?/p>
同時,哈羅德·艾格頓也能稱得上是學生們的“心理醫(yī)生”。一次,他從實驗室回家時,看到一個中國女學生坐在長椅上低泣。他在她旁邊坐了一會兒,然后帶她回去一起吃晚飯。到家后,他叫他的妻子艾斯特帶她去看他的書房,那名學生驚奇地發(fā)現,在墻的一面都是學生的簽名。艾斯特對她說:“這些人都是博士的學生,并且都曾一度失敗過,但大多數此刻已站起來了,如果你也屬于這種狀況,請簽上你的名字吧!”那名女學生默默地簽上了她的名字。
哈羅德·艾格頓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教授,教的是電子儀器學,實驗室是他經常呆的地方。他也很喜愛他的學生在午茶時刻到他家中小敘,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小型科學論壇。實際上,整個世界都能夠稱得上是哈羅德的實驗室。上世紀50年代,他曾和法國著名海洋探險家古斯托乘坐“卡力索呆”潛艇一起到海洋深處探險,他還曾在撒哈拉沙漠追蹤本世紀歷時最久的日蝕;他又用聲納來探測威尼斯圣馬可水道,尋找相傳已久的大名鼎鼎的勒克索柱是否在水道底下;他也曾把在恩尼威托克島進行的核彈爆炸攝入鏡頭,又在加勒比海探查西班汽船所載的黃金。他還一再去搜尋蘇格蘭尼斯湖水怪,正因他深信其中確有奧秘之處。他精力旺盛,常常坐在樓梯扶手上從3層樓一向滑落到底下?!耙悄阍谠缟?點鐘還不醒來做點事,那你就是浪費時刻?!边@是他很愛說的一句話。
1968年,哈羅德年滿65歲,已經到了校方強制退休的年齡。但是他卻半開玩笑地說:“要我退休,恐怕我的腦子不會答應?!笔聦嵣希皇菑闹v臺上退了下來,更加專心致志地搞他的科研,他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在他取名為“閃擊奇妙的光”的'實驗室中跑來跑去,口中吹著貝多芬和莫扎特樂曲。就這樣,他繼續(xù)在科學領域探索了近20年。
在他83歲那年,中風和一次心臟病猝發(fā)使他的腦子和動作都遲鈍了下來。每一天傍晚他從實驗室走向他的住所時,他要在校園的長椅上坐上幾次,學生向他打招呼時,他只是微笑著點頭回答,看來此時說話已經變成他的一種負擔了。
1988年12月,他發(fā)表他的一年一度的“燈光學”演講時,忽然腦子變成一片空白,講話結結巴巴,之后好一會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隨后他咧嘴笑道:“嗯,我本來是知道的,事實上,我還寫過好幾本書,但是,我此刻已經老得有些忘記了,因此你們去看書好了?!?/p>
1990年1月4日,哈羅德·艾格頓平靜地去世了,終年87歲。追悼會上,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致悼詞說:“他非但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也是一位劃時代的攝影大師,更可貴的是他樂善好施,肯幫忙別人,尤其是失敗者,在他身上真正體現出了基督愛人知己的精神?!?/p>
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篇5
貝爾,就是發(fā)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制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并萌發(fā)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于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fā)生的事故啟發(fā)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fā)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fā)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fā)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后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fā)生同樣的振動,發(fā)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制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fā)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xiāng)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篇6
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學器具,它由電磁波往返時間,測得阻波物的距離。假如你問雷達是誰發(fā)明的?在芬克的雷達機械中說,“雷達的發(fā)明,不能專歸于某一位科學家,乃是許多無線電學工程師努力研究,加以調準而成?!?/p>
在戰(zhàn)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由五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致力于雷達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為某種動物所豫備的雷達。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fā)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么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關于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fā)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二位科學家藉著一種特制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fā)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墻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guī)則,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fā)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墻上,無法飛行。
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科學家發(fā)明東西的故事篇7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fā)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fā)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yōu)榘讜?,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真正發(fā)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制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個性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fā)明電機后,愛迪生就決心制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制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后,制定了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fā)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tǒng)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fā)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務必找到更適宜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后決定用炭絲來做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xù)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制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xù)幾天試驗,發(fā)明炭絲作燈絲后,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后又選用竹絲,透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xù)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fā)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后,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fā)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臺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后春筍般登上照明舞臺。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