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
惠敏莉是陜西著名的秦腔一級演員,是西安秦腔劇團易俗社社長。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砣珖思t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6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篇1)
惠敏莉是誰? 陜西的秦腔迷,沒有不知道惠敏莉的。不愛秦腔的人,也許多少聽說過她這個人?;菝衾蚴窃坳兾髦那厍灰患壯輪T,是咱西安秦腔劇團易俗社社長。這一說大概都知道了吧。
以前我看到惠敏莉都是在舞臺上,只能是遠看,看到的是涂脂抹粉和花冠錦衣的“新娘”“竇娥”“林夢云”等秦腔演員角色,真正和惠敏莉第一次臺下見面,是在陜西作家協(xié)會的院子里。那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省作協(xié)悼念陳忠實,惠敏莉也是去了,但她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在悼念大廳外要唱一段戲作為悼念。因為陳忠實也是秦腔迷,所以西安的秦腔屆名角以唱戲表示對陳忠實的哀悼。那天惠敏莉唱完戲后,朋友引薦我和惠敏莉認識,我們彼此握手寒暄、照相合影。
昨天我在易俗社劇院看易俗社演出的《易俗社》,易俗社被公認為是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之一,惠敏莉在易俗社演出《易俗社》,擔當主角,扮演的是林夢云?!兑姿咨纭愤@出故事主人公雖是虛構,但都有人物原型,旁白和事件都是有據(jù)可循。劇中人物經(jīng)歷是將易俗社的幾個重要歷史人物“融合而成”,名字也從真實人物中各取一個字組成。比如劇中社長高玉軒結合了高培支、孫仁玉、李同軒三位老社長的名字,男旦劉天俗名字則從王天民、劉箴俗而來,林夢云的名字也是從孟遏云而來。惠敏莉?qū)⑦@個角色演的可以說是唱做俱佳,形象光彩。她的演出剛?cè)嵯酀月晭?,聲情并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她的聲音甜美、韻味純正。纏綿中滿含著蒼涼,哀怨中充盈著甜美。字字句句柔中有骨,骨中有血,血中有情,將一個民族大義前忍辱負重,國難當頭時緊守愛情的陜西新娘表演得十分到位,盡顯陜西女子的賢良、堅韌和博大。演出結束后,我在舞臺上見到了還未來得及卸妝的惠敏莉,我們顧不上寒暄幾句,就只在在舞臺上合了個影。
在舞臺上看到惠敏莉是雅而不俗,艷而不媚,浮而不虛,巧而不飾,莊而不逗,有情趣,有味道的藝術形象。見到惠敏莉,近瞧其真人,我感覺她既有經(jīng)過大場面的那種落落大方的大氣,又有小家碧玉的那種小女子的靈氣;既有思維敏捷干凈利落的那種敏,又有時尚魅力五官美麗的那種莉。她不僅是陜西秦腔屆的名旦角,更是易俗社17任中迄今唯一的女性社長。 惠敏莉是一位多才多藝、德藝雙馨的秦腔表演藝術家、一位具有一定才能的組織管理者,不但本人取得輝煌的藝術成就,所帶領的百年劇社易俗社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至高殊榮,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人物、當代女性的一個典范。我很欣賞惠敏莉的唱腔,在我車載VC里經(jīng)常播放她的唱段,聽著這美妙的秦韻,消除了我旅途的勞累。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篇2)
惠敏莉,生于1971年,陜西黃陵人。一級演員,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執(zhí)行董事、總經(jīng)理,陜西省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婦女創(chuàng)先爭優(yōu)先進個人,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上海白玉蘭獎主角獎獲得者,陜西省首屆“德藝雙馨”藝術家,陜西省最具文化影響力杰出成就人物,陜西省十大“風云人物”,清華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等院??妥淌冢鞅惫I(yè)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院校研究生導師。
代表作主要有《昭君行》《柳河灣的新娘》《易俗社》《織夢人》《秦腔》《三滴血》《山里世界》《貍貓換太子》《金碗釵》《寒窯記》等舞臺劇及戲曲影視劇。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篇3)
《柳河灣的新娘》劇本在惠敏莉身上背了三年,六易其稿,2008年,終于用48天時間創(chuàng)排出這部愛國主義題材大戲,參加了第四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她主演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位善良賢惠的關中女人柳葉。
“我們這一群人能不能再次打響易俗社的牌子?在蘭州比賽時,心里是很忐忑的?!毖莩鼋Y束后,蘭州當?shù)貓蠹埧l(fā)的報道是:“柳河灣的新娘驚艷蘭州舞臺!”沉寂多年的易俗社終于有了一部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劇目。后來經(jīng)過不斷打磨,《柳河灣的新娘》陸續(xù)榮獲上百個獎項,不僅編劇、導演,連燈光、舞美、道具、化妝造型,都因這部戲獲了獎。
這之后,惠敏莉主演了一系列秦腔劇目,在《黨的女兒》中,她演繹革命者田玉梅九死一生,為解放事業(yè)奉獻出寶貴生命的故事;《織夢人》中,她扮演我國第一代紡織女工趙夢桃。
尤其是《易俗社》這部戲,用了大量的文獻史料,以獨特的戲中戲方式展現(xiàn)易俗社的發(fā)展歷程,她在其中扮演踏歌梨園、追夢圓夢的第一位秦腔女演員林夢云?;菝衾蛘f,“我在每一個鮮活的人物性格里面創(chuàng)造、分析、思考,也被這些在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發(fā)出的光輝所照耀?!?/p>
惠敏莉把易俗社稱為“我的大學”,在這所大學里,她從女同學到女老師,摘取梅花獎、獲得文華獎、奪得白玉蘭獎,戲曲名家吃過的苦她都經(jīng)歷過?!拔乙灿幸庵鞠痢⒗ьD不前的時候,但我有個便利條件,就是在自己最低沉的時候,排一出硬朗的戲,比如說穆桂英、花木蘭、梁紅玉,在唱念做打中提振自己的精氣神?!?/p>
擔任易俗社社長,后又成為這所“大學”的校長,惠敏莉考慮的不再是自己的一方舞臺,而是易俗社的永續(xù)發(fā)展。當她發(fā)現(xiàn)易俗社先賢們留下來的戲文劇本等“寶貝”塵封在不到10平方米的資料室時,就騰出8間宿舍,把這些史料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
后來發(fā)現(xiàn)這也遠遠不夠,作為陜西省人大代表,惠敏莉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區(qū)的建議。2021年,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重點保護單位易俗社為文化坐標的文化街區(qū)建成了,融合秦腔藝術展演、博物館展示、戲曲教育傳承等為一體,是古都西安發(fā)揚秦腔藝術、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新名片,立刻成為西安文旅的打卡地。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篇4)
陜西民間有這么一句俗語,“陜西人的小康不小康,關鍵要能聽秦腔;三秦城鄉(xiāng)美麗不美麗,要緊的是看到惠敏莉?!?/p>
從五歲起父親就開始教惠敏莉唱秦腔,“未開言來珠淚落……”她學唱的第一個秦腔唱段恰來自易俗社的名劇《三滴血·虎口緣》,雖不解其意,但一顆種子已經(jīng)萌發(fā),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
14歲時惠敏莉考入陜西省藝術學校延安分校(魯藝),在這里學習的四年,她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練功場里呼出的白氣會化成冰晶掛在眉毛上,通往戲校的山路長得走不到頭,厚厚的劇本老也抄不完……但就是在這黃土高坡之上,秦腔的“四功五法”如黃土一般,一層層夯實成為她的藝術根基。
1989年,不滿18歲的惠敏莉如愿考入她從童年起就心心念念的易俗社,在這里得到了常警惕、肖若蘭、張詠華、全巧民、姜云芳等藝術家們的言傳身教。結合老師們的教學,她在表演實踐中不斷磨練,主演了四十多本大戲,出版多張專輯,獲得多項殊榮。
2005年,面臨文化體制改革的易俗社處于發(fā)展瓶頸期。當時已經(jīng)是業(yè)務副社長的惠敏莉蓄力打造一部戲?!拔覀冇幸痪湫性捊幸徊繎蚩梢跃然钜粋€劇種,救活一個劇團,還能出一批人才。”她希望通過一部戲讓古調(diào)獨彈的易俗社再次彈響時代旋律。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篇5)
惠敏莉在戲里的角色最有名的算是那個“新娘”。她在西安秦腔劇院創(chuàng)作排演的大型秦腔現(xiàn)代戲《柳河灣的新娘》中擔綱主演“新娘”,這也是她的成名作。只要提到《柳河灣的新娘》,就會提到惠敏莉;只要說到惠敏莉,就會說到《柳河灣的新娘》。這是一部充滿戲劇沖突的大戲,講述了新娘柳葉從夫妻分別,到為信守諾言而被誤解,歷經(jīng)十年艱辛,最后獻出了生命的故事。這個“新娘”惠敏莉一經(jīng)掀開蓋頭,便艷驚四座,先后榮獲全國及我省20多項秦腔大獎,并赴北京參加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院團優(yōu)秀劇(節(jié))目匯報演出,獲得了北京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評價。中國劇協(xié)專門為該劇召開了研討會,會上,大家對該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劇作好,舞臺好,演員好”,對“新娘”的表演給予高度評價。此次憑借《柳河灣的新娘》榮獲第十五屆文華表演獎。獲獎后惠敏莉接受記者采訪時顯得很激動,她說自己多年來奮戰(zhàn)在秦腔舞臺,而《柳河灣的新娘》屢屢獲獎,證明這是一部傳得開、留得住的作品,這個獎項也是她個人藝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獎項。
惠敏莉不僅僅飾演“新娘”,她也在秦腔老戲里飾演了很多角色。,她曾塑造了《三滴血》里賈蓮香、《奪錦樓》中的錢瑤英、《盜虎符》中的如姬、《西施泣別》中的西施、《貂蟬》中的貂蟬、《斷橋》中的白素貞、《霍去病》中若月等30多部秦腔劇目,在中央電視臺攝制的戲曲連續(xù)劇《貍貓換太子》、《金碗釵》、《山里世界》中擔任重要角色。她扮相端莊俊秀,唱腔委婉多情、是陜西著名的旦角演員?;菝衾蝻椦莸倪@些旦角,得益于肖若蘭、全巧民、張詠華等老藝術家的手把手的教會她一招一式,使她既能目睹名家的風采,又能聆聽名家的教誨,特別是在唱腔方面受到姜云芳的多年栽培,使惠敏莉的唱腔融合了易俗社的演唱風格,有表現(xiàn)了自己嗓音的特點,形成了她自己的演唱風格。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惠敏莉個人事跡(篇6)
海棠樹是易俗社的社樹。海棠花素有“國艷”之美譽,早在易俗社成立之初,老先生們就在易俗社的小花園里栽下一棵海棠樹,寄予對易俗社的厚望。后來的易俗社人不負先輩教誨,將易俗社發(fā)展壯大,為西北五省乃至全國培養(yǎng)出了數(shù)以萬計的秦腔藝術家,讓秦腔藝術不斷開枝散葉。
百余年來,無數(shù)的文化巨匠與易俗社發(fā)生互動,使易俗社成為一個112年從不停更的“文化賬號”。
在易俗社中漫步瀏覽,可謂一步一景,每一個老物件里都有一段往事。劇場前廳,擺放著魯迅先生的塑像和一塊“古調(diào)獨彈”的匾額,惠敏莉說這是魯迅先生與易俗社的一段美談。
1924年7月,應陜西省教育廳和西北大學邀請,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先后五次在易俗社觀看《雙錦衣》《大孝傳》《人月圓》等劇目。在此期間,適逢易俗社成立12周年,魯迅親筆題贈“古調(diào)獨彈”的匾額,于褒揚之中,寓有規(guī)勉之意。離開西安前一天,魯迅還將在西安講學所得五十塊大洋捐贈給易俗社。這段軼事距今整整100年,匾額下,易俗社的秦腔正聲余音繞梁,百年不散。
愛國是易俗社創(chuàng)社之初的信念,也是行動。
五四運動時期,易俗社大力宣傳新文化;抗戰(zhàn)時期,易俗社曾冒著日軍的炮火在盧溝橋前線慰問演出;新中國成立后,易俗社也是最早趕赴抗美援朝戰(zhàn)場慰問演出的藝術團體之一。
抗戰(zhàn)時期,易俗社上演抗戰(zhàn)五部曲中的《還我河山》,臺上臺下同聲高喊“還我河山”,群情激昂,民心凝聚。1938年3月,丁玲率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簡稱西戰(zhàn)團)到西安開展抗日宣傳文藝演出,易俗社為西戰(zhàn)團提供演出場地。臨行前,易俗社還贈送西戰(zhàn)團一套完整的秦腔演出行頭,這也是西北民眾劇團的首套演出行頭。